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櫛風沐雨,歷經百年滄桑,在創辦過程中,由于經費拮據,屢陷困境,曾幾易院址,經歷了一段坎坷的道路。解放后,由市人民政府接管,將其從河東區搬遷到河西區,并與原“西醫院”改稱的第二工人醫院合并,在現址擴建、發展而來。
1911年冬,國際性中國紅十字會于上海成立分會,梧城名中醫許瑞芝、梁印生倡議創辦梧州市紅十字會,邀同地方紳士發起征集會員,報請梧州俯長黃紹侃,撥給考棚街縣訓所(即今大中上路原梧州市衛生局地址),成立紅十字會,周之濟為會長,初名為廣西梧州紅十字會,后改為中國紅十字會廣西分會,繼又改為中國紅十字會梧州分會。首先在所內設中醫門診,分內科及跌打科,辦理施醫贈藥,內科由許瑞芝任醫師,梁印生任義務診。繼門診部之后,又設留醫部于府巷鹽倉之房舍(即現和平路六一幼兒園地址),收容較重病人,設有病床四、五十張。
1917年,首任會長周之濟逝世,繼任會長為李讜。
1924年,當局將該院房舍變賣,另撥義學塘地段給紅十字會建造留醫部,但因缺經費,未能建造,留醫院遂停辦。
1925年,李讜擴展育嬰室,以收養遺棄嬰孩撫育為主,并附設婦孺救濟所,任黃松筠為所長,收容無依無靠的婦孺,施以教養,孤兒長成后,為之介紹職業,婦女則代為擇配。收容的婦孺,均以濟字排名。
1930年,李讜病故,推舉邑中仕紳李少軒為會長。
1931年,李少軒募獲款項,收大中路舊會所平基建造三層新式樓房。過去贈醫送藥,只限于中醫中藥,此時為適應醫藥發展的要求,增設西醫西藥,購置各種西醫醫療器械,設內外科,聘許澤霖為內外科醫師,并聘請市內執業醫生擔任義務診癥。凡市內貧苦人家之患病者均可前往就診,病人持處方到紅會指定的中藥店取藥,不收分毫。跌打科在診室換藥、止血、止痛,或做挾正骨骼裹扎等手術,給藥酒、藥丸,為之施治。
1934年,李少軒呈請政府撥給北門外華光廟地址(現北環路桂北小學處),捐款建造樓房,成立中國紅十字會梧州分會留醫院。首任院長為李達潮,設內、外、婦、兒、五官科共68張病床,職工22人,聘請專業醫師羅鴻模、許澤霖、嚴美卿等任醫師,一切收費比市內公、私立醫院低,較貧窮者僅收醫藥成本費,極度貧窘者醫藥費可酌減免。
抗日戰爭時期,留醫院在資金、藥品奇缺、環境惡劣的條件下仍然堅持醫療救護、防疫治病,肩負搶救傷員的重大使命,而且對貧苦者贈醫施藥,頗負盛譽。
1944年,梧州淪陷,醫院遷往蒼梧縣吉陽鄉大坡山,由嚴美卿醫師隨院入大坡圩鎮設醫務所。
1945年,梧州光復,醫院遷回梧州,李達潮辭去兼職,羅鴻模任院長。
1947年,羅鴻模辭職,由蘇志龍任院長。
1949年冬,紅十字會留醫院由梧州市衛生局接辦,蘇志龍辭去兼職,由邱畬澤任院長,全世元任副院長,醫師有蘇智等,病床50張。
1951年4月,醫院由市人民政府接管。
1954年,市人民政府鑒于河西區有一河相隔,交通不便,群眾看病困難,為加強河西地區的醫療預防力量,將門診部和留醫院從北環路遷至工廠一路(即現址),與原西醫院改名的第二工人醫院合并,并名中國紅十字會梧州市分會醫院。兩院合并后共有職工89人,設病床80張。
1960年,病床增至140張。
1961年6月,在蓮花山工業區設立蓮花山門診部,附設病床20張,文革后該門診部脫離了醫院的領導。
1963年,病床增至120張,職工129人。
1980年,編制病床150張,職工265人。
1986年,全院設病床280張,全院職工330多人。
1995年,沿用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
1996年6月,梧州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劃歸本院統一管理。
1997年10月,市紅十字會急救中心正式成立并依托于本院。
1998年8月,醫院通過衛生廳醫院評審委員會的驗收,成為梧州市首家國家三級綜合醫院。
2005年,醫院被命名為梧州市鼻咽癌防治研究人才小高地,設有集臨床服務與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實驗室,成立有以博士、碩士、高級職稱等人才為主的科研攻關團隊。
2007年12月,蝶山區角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工作并由我院承辦。
2008年3月,新建23層框剪結構綜合樓,占地面積2250 m2,建筑面積36000 m2。
2009年7月,新建5層醫技樓,占地面積500 m2 ,建筑面積2500 m2。
2010年,重新裝修銀河樓1-4層做為健康體檢科,為目前梧州市規模最大的體檢中心。
2011年,新建23層綜合樓投入使用,該綜合大樓是廣西區內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高的綜合住院大樓,配備有中央空調系統、太陽空氣能熱水系統、大型層流手術室、醫用軌道運輸系統等先進設備。5層醫技樓引進西門子32排64層CT、西門子大口徑模擬定位CT、美國瓦里安23EX型直線加速器等一批先進的設備儀器。醫院占地面積約10000 m2,業務用房建筑總面積76000 m2,開設臨床科室24個,開放病床1000張,在職職工1197人,衛技人員1065人,醫療服務范圍覆蓋桂東南及粵西地區。
伴隨著歷史的風雨和時代的步伐,歷經幾代紅會人的拼搏努力,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已從一個中醫門診發展成梧州市規模最大、技術力量雄厚的三級綜合醫院。
醫院前身之一 ——西醫院簡介
梧州三角咀西醫院是梧州市最早的一家西醫院。
1897年,英國醫生麥路德籌辦成立梧州三角咀西醫院并全面負責醫療及管理工作,地點在醫院現址,西醫院當時由英國教會循道會領導并提供經費,由英國醫生輪換負責。
1908年,李郁文來院邊學習邊做醫生工作,當時僅有司藥1人,護士2人,共同完成醫療護理工作,業務范圍以門診為主,另設留醫及留產,并進行一些小手術。
1925年,廣州“沙基慘案”發生,民情激奮,英國醫師被迫自行撤離,并將醫療器械全部帶走,僅留房屋交李郁文醫生代管,以后循道會末月撥付經費,醫院開支完全由李郁文醫生自行負責。
1932年,李郁文長子李耀生醫生從廣州光華醫學院畢業回院協助。
1935年,李郁文次子李德生醫生畢業后也回院一同工作。
1937年,李德生醫生因病逝世,李耀生醫生離梧,醫院再由李郁文醫生個人負責。
1944年,梧州淪陷,西醫院搬遷至武宣縣東鄉繼續診治。
1945年,梧州光復,西醫院遷回三角咀原址。
1954年3月24日,市人民政府接管西醫院,并改名為市第二工人醫院,邱畬澤任院長,增建門診及留醫部大樓各一座。
1956年,第二工人醫院與從河東遷來的紅十字會留醫院合并,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梧州市分會醫院。